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24-05-29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当天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的“六个一”宣传活动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从全球来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东奔西走,用影像记录中国丰富而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生物。因为他们相信,了解是保护的开始。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那里,近300年来灭绝的动物都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它们各自灭绝的时间和地点。它们中大多数集中“亡于”过去100年,足见人类活动日渐频繁,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新疆虎、中国犀牛、普氏野马、高鼻羚羊、直隶猕猴、小齿灵猫、镰翅鸡、白鳍豚、滇螈、异龙鲤这些在中国已经灭绝的动物,很多并不为人所知,有的甚至未能留下一张照片。
“所以我们要用影像记录它们的生活,用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这正是徐健创建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以下简称IBE)的初衷。
不羡慕去非洲草原拍摄的摄影师,也不羡慕去南美热带雨林工作摄影师,徐健和他的IBE坚守在国内。因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而同时这些生物也是被拍摄和记录得最少的。
“你看这个可爱吧?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黄鼠狼。”徐健指着一张照片问记者,照片里的小家伙身体略微前倾,怯生生地望着镜头。徐健希望通过这种动物的自然状态去吸引公众,向公众传达相关动物的信息。
因为,在他看来,了解才会关心,关心才会行动,行动才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而了解往往需要影像这个窗口。
为了能让更多公众接触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徐健他们还以这些影像为基础做成了诸如毛公仔、钥匙挂坠、文化衫等其他文化产品。
与他类似,从小喜爱动物,更是以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为“偶像”的王放,也同样利用影像干着让公众了解自然的事儿。
大学时的王放是北京大学最大的生态类社团绿色生命协会的会长。带着大家看自然、观动物、搞环保是他本科几年都乐此不疲的事儿。而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走进自然的快乐,王放开始用影像将自己在野外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十余年间,迷恋上用影像讲诉动物的故事的他一发不可收拾,熊猫、金丝猴、羚牛、藏羚羊这些珍稀野生动物都曾是他故事中的主角。
王放喜欢给影像配上丰富的文字,做成专题故事。这是作为生物学博士的他比较擅长的。
通过一组照片和文字来讲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讲述动植物甚至是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生活,是他不变的主题。
一篇题为《和熊猫在一起》的文章就是他曾做过的专题。不写熊猫是如何吃东西,如何繁殖,而是讲述在它分布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而发生着的环境变化。
而他正在试图用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让公众认识到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休戚相关,唤起他们对各物种的保护。
因为其实,在每一张IBE拍摄的照片背后都含有丰富的科学数据,拍摄物种的标准名称、拍摄地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等,所有这些数据放在一起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价值。
目前,中国已有包含植物物种的标准名称、基本信息、系统分类学信息、生态信息、生理生化性状描述信息、生境与分布信息等等信息的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所以,为自然保护区作相关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一组具有强大数据信息的影像资料,就是IBE的主要工作。
“这比之前厚厚的一本全是数字和表格的报告集,可信度高多了。我们不但有数据,还有照片作为这些数据的证据。”徐健对记者笑言。
梅里雪山、雅鲁藏布江、三江源、老君山、西双版纳这些都是IBE成员到过的地方,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们开展了数十次野外调查。
发现务川臭蛙的4个新分布区并记录繁殖行为,在梅里雪山记录到丽纹攀蜥新亚种,发现大紫胸鹦鹉多达2000只的越冬种群,发现中国特有物种白点鹛的新栖息地,在西藏发现亚洲野猫新分布区IBE在用自己的镜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战斗”,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科研单位的认可。
“我们和北京大学合作,一起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作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徐健告诉记者。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可以用影像协助指导保护区的规划实践。为曹妃甸湿地作生态规划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就曾请IBE作过开发设计的前期调查。
“我们通过影像记录和数据分析把曹妃甸湿地区域内的物种分布绘制成一张地图,标出生态敏感、不宜开发的区域。”徐健向记者介绍。
而在王放看来,需要用影像和分析报告来指导规划的,不只是自然保护区,“城市里也藏着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去保护”。
在北京北五环外的百望山,每年的4月和9月,会有几百只的灰脸狂鹰从此呼啸而过;在西三环的玉渊潭公园,杨树开杨花的季节便会有太平鸟成群出现;而在颐和园,更是曾有几百只小天鹅在宽阔水面上追逐嬉戏
几年间,从什刹海到国贸,从圆明园到长安街,王放和他的朋友在北京市区拍摄了超过270种野生鸟类,十多种陆生脊椎动物,以及近百种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
“城市不是野生动物的荒漠,只要我们留给山水河流一些空间,也能让它们生活得更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而王放和他的同行者也将继续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奔走、拍摄和写作。